前两天在B站上面把《百家讲坛之诗仙李白》和《苏东坡》两部纪录片看完了。因为自己本就很喜欢苏轼这个人物,所以对其了解比较多,看《苏东坡》纪录片更像是回温一下其伟大的人生传记,里面提到的很多人或物也都很是熟悉了。

以前对太白的了解仅限于语文课本上的诗句,还有老师课堂上拓展的知识点,“诗仙”、“浪漫主义”、“怀才不遇”便是我对太白的最初认识。通过观看康振老师的《百家讲坛之诗仙李白》这部纪录片,让我对太白的人生经历有了更深刻的认知,太白整个人在我的脑海中不再是很飘渺的人物,整个人生格调瞬间鲜活起来。

只有在盛唐那个时代,才能出现李太白这样标志性的人物,也只有太白的诗句才能完美演绎盛唐气象。观完此片,太白自始自终的自信是最触动我的。以前读《早发白帝城》,老师更多讲解的是诗篇描述的景色。要知道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源于58岁的李白被赦免后路过江陵心情的抒发。58岁的他、经历过种种磨难的他、仍能写出“千里江陵一日还”、“轻舟已过万重山”这样的诗句,不得不让人深深佩服。

纵观李白的一生,他心中的那份自信不曾随岁月减一毫。

在看这部纪录片时,康振老师有一句话也很令人深思。“如果我们身处囹圄,是否也能写出让后人读罢深受鼓舞的文章呢?”,伟大的人之所以伟大,即使在困境之中也不会失其志,乱其心。苏轼于黄州的蜕变完美的诠释了这一点。“一蓑烟雨任平生”,“也无风雨也无晴”。当我们不能改变环境的时候,最好的方式就是融入它,保存本心的融入它。

我之所以喜欢东坡,我是喜欢他顿悟人生的旷达。晋陶渊明有云:谈笑有鸿儒,往来无白丁。但我更喜欢东坡不以物聚、不以群分的洒脱。谈笑之间既可以是王侯将相、又可以是垄间的耕夫。

东坡的一生是传奇的,有过春风得意马蹄疾,也有过寂寞沙洲冷。人的一生不可能都在看尽长安花,面对更多的是人生中的大大小小的苦难。东坡正是在一系列的困难困境中,成为了我们最喜爱的那个人。不以物喜,不以己悲!